(中國科學報)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,迎接建党100周年,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积极投身“率先行动”计划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,中國科學院授予100名同志“优秀共产党员”荣誉称号、48名同志“优秀党务工作者”荣誉称号、50个基层党组织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荣誉称号。为激励更多人坚定理想信念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爱国奉献、攻坚克难,本报选登部分典型先进事迹,以飨读者。
■阿布力米提·伊力
我是一名在新疆成长的维吾尔族科研人员。26年前,我接受中科院 “西部之光”项目资助,进入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工作,一直从事民族药研究。26年来,在组织培养下,我从一名青年学生,成长为研究员、研究室主任、博士生导师,也从一名党员成长为支部书记,“不忘初心使命、扎根边疆奉献”成为我的座右铭。
我的科研方向是“民族藥新品種研發及其關鍵創新技術研究”。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深入挖掘維吾爾藥精華,圍繞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血壓等疾病的預防,研發出一批具有降血糖、降血脂作用的産品,爲新疆特色植物資源利用提供了新思路,爲開發創新藥物打下基礎,促進了維吾爾藥的現代化發展,並開辟了民族藥大分子有效質基礎系統研究這一新研究領域。
2013年以後,我作爲骨幹參加中科院首批海外機構“中亞藥物研發中心”的籌建工作,在我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,該中心碩果累累。2017年,我榮獲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館頒發的“中烏友誼突出貢獻獎”。2019年4月,中心塔什幹分部以中烏醫藥科技城的名稱納入第二屆“一帶一路”國際科技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,爲我國“一帶一路”醫藥産業戰略的實施作出了貢獻。
2019年,我報名參加駐村工作,成爲和田地區墨玉縣加汗巴格鄉深度貧困村巴格齊村的第一書記。剛到村裏時,我了解到巴格齊村人均只有0.7畝地,且産業結構不合理、村民勞動技能不高、基層組織戰鬥力不強。作爲一個長期做實驗、寫論文、帶學生的科研人,如何抓黨建、保穩定、促脫貧,對我來說是全新的課題。我和駐村隊員發揚中科院人勇于創新、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,利用自身的科技優勢,把自己當村民、把群衆當親人、把村子當家園、把駐村當事業,紮紮實實工作,贏得了群衆的信任,在維護穩定和脫貧攻堅的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。
到巴格齊村後,我首先結合實際提出“建強班子,向黨建要感召力、要凝聚力、要生産力、要戰鬥力”的工作目標,通過紮實開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主題教育,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,著力培養壯大黨員隊伍,完善各項規章制度,采取工作隊員與村幹部一對一、傳幫帶的方法,提高村幹部國家通用語言交流水平和理論素養,落實各項維穩措施,確保全村和諧穩定,當年就摘掉了“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村”的帽子。
其次,通過科技助力村民就業增收。我利用自身的科技優勢,爲村裏引進100余萬元藥材種植項目,從20余種藥材品種中篩選出三四種藥材進行推廣,其中玫瑰品種在4個村種植達300多畝,爲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。我把自己當成連接中科院、新疆理化所和巴格齊村的紐帶,配合新疆理化所黨委在村裏推廣“園村互動、園區示範、村民參與、科技扶貧”的發展新模式,在巴格齊村形成了穩定脫貧、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,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,成爲墨玉縣科技扶貧示範樣板。2019年底,全村208個深度貧困戶成功脫貧138戶,其中10個脫貧困難戶每戶月工資1500元,實現了穩定脫貧。
更爲難得的是,科技項目打開了村民們的“話匣子”,徹底改變了以往農民對科技成果“高大上”的印象,推動了科技成果“接地氣”,弘揚了科學精神,提高了村民素質技能,科技的正能量有效對沖了極端宗教思想的滲透,科技推進先進文化入腦入心的力量更直接、更有效、更徹底。在駐村實踐中,我們以實際行動落實了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、把技術推廣到農戶中的要求。
腳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沈澱多少真情。我們就是要做紮根基層的耕耘者,辦實事辦好事。例如,我們在走訪中發現村民有小病長期不治,就協調大醫院的醫生到村裏義診;解決農産品銷路問題,幫助村民銷售核桃、桃子等農副産品4100多公斤……同時,巴格齊村與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開展黨支部共建活動,後者捐助15萬元用于村委會和幼兒園基礎設施建設。通過幫扶,以心換心、以情交情,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。
成績屬于過去,使命引領未來。作爲一名黨員、一名紮根西北邊疆的科研人,我將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系列講話精神,牢記使命勇擔當,以更強的本領、更優的作風建設美麗新疆,在我摯愛的這片土地上不負韶華,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。
(來源:中國科學報 作者系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