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5日,記者來到墨玉縣加汗巴格鄉巴格其村采訪,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:安居富民房整潔美觀,麥田生機勃勃,大棚蔬菜長勢良好,一顆顆西紅柿十分誘人……

加汗巴格乡巴格其村村民在大棚内给西红柿花授粉。实习记者 伊尔番攝
巴格其村距鄉政府5公裏,屬深度貧困村,耕地面積1005畝,人均只有0.7畝地,産業以核桃、蔬菜、小麥和傳統藥材種植業和家禽養殖業爲主。多年來,人多地少、産業結構不合理、村民種植養殖技術不高等問題,制約著巴格其村的發展。
合作社引領村民奔富路
喀迪爾·亞森曾經是巴格其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,以前僅靠家裏的3畝地維持著生活。2018年,加汗巴格鄉蔬菜大棚項目在巴格其村落地,喀迪爾抓住機會,和其他6名村民合作成立了墨玉縣效益蔬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,並租了10座大棚。自此,喀迪爾不僅自己走上脫貧致富路,還吸納15名村民在合作社就業,每人每月平均工資超過2000元。如今,合作社一年的收入超過15萬元,喀迪爾個人年收入也達到6萬元。

加汗巴格乡巴格其村村民麦麦提敏·亚森正在给羊投放饲料。实习记者 伊尔番攝
“我在工作隊和村委會的幫助下,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。今後我要繼續努力,擴大合作社規模,幫助更多的貧困群衆就業,幫他們盡快擺脫貧困。”喀迪爾充滿信心地說。
多種扶貧模式助農增收
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指導村民參與科技扶貧模式探索,培育科技種植戶,先後摸索創建出“一戶帶五戶”模式、“園區+農戶+科技+企業”模式、農民參與的長效脫貧和避免返貧創新發展模式,形成穩定脫貧、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,最大限度地實現本村貧困農民就地就業。

加汗巴格乡巴格其村村民麦麦提·卡马力正在砌砖。实习记者 伊尔番攝
“要轉變村民的思想觀念,讓村民掌握相關農業技能,利用當地優勢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,才能實現村民穩定增收。”巴格其村第一書記阿布力米提·伊力說。巴格其村結合本村田園經濟特色,帶領貧困戶進行大棚種植,帶動原有81座大棚持續增加效益,促進了81戶貧困戶增收。
做好種植藥材産業文章
在駐村工作隊的協調下,巴格其村引進種植藥材項目,根據當地藥草資源優勢及中科院民族醫藥研究需求,結合脫貧攻堅模式,拿到100余萬元的項目投資,從20余種藥材品種中篩選出3、4種藥材進行推廣。其中,玫瑰品種在加汗巴格鄉4個村種植已達300畝,爲平穩脫貧提供了技術和經費保障。
因交通不便,季節局限,大量未經前期處理的藥材增加了發黴變質風險。爲解決這一瓶頸問題,駐村工作隊創新方法,帶領村民實施“規範化收集、儲存和粗加工”計劃,將歐斯瑪等藥材進行濃縮、冷凍、幹燥加工後提升其附加值。另外,駐村工作隊還帶領村民對玫瑰、驅蟲斑鸠菊、黑種草、毛菊苣、核桃、石榴、花糖膏等需求空間大的藥材進行提升附加值等方面的嘗試。
基礎設施建設惠及村民
近年来,在中國科學院的帮助下,巴格其村的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。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机所与巴格其村共建基层党建和科技扶贫基地。2019年,上海光机所捐助7万元用于村委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健身器材配备;修建现代洗手间,解决了村民上厕所不方便、不卫生的问题。2019年拿出新门面房6间,让贫困户优先承租,在帮助贫困户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。
爲進一步支持幼兒教育事業發展,上海光機所捐贈了5萬元幼兒園建設經費,贈送了以光學諾獎爲主題的“追光逐夢”系列微視頻動畫光盤,還爲小朋友贈送了印有“上海光機所-巴格其村幼兒園”字樣的“七彩之光”運動服155套。
“村裏發生的喜人變化說都說不完,基礎設施愈加完善。比如以前,我們看病都要到鄉裏或是縣城去,現在村裏衛生室的條件不斷完善,小病在村衛生室都能看了。”村民麥麥提·卡馬力開心地說。 (和田日報)